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元源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“海上丝路”的重要枢纽,18~19世纪上半叶,清廷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,使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城市之一。这个时期,广州外销成扇工艺卓绝、材质多样,受到欧洲市场的追捧,出口数量惊人。近日,一批从英国远道而来的欧洲珍品成扇亮相陈家祠,象牙折扇、蕾丝银扇、金漆折扇、玳瑁折扇……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精美折扇,原来正是出自百年前的广州。 扇上展现中西 文化碰撞火花 12月起,《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:18~19世纪的中西成扇》展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正式开展。据了解,此次展览是该馆首次与海外博物馆合作办展,26件从英国远道而来的欧洲珍品成扇与陈家祠馆藏的43件广州外销成扇联袂亮相,为观众呈现两百多年前中西文化元素在扇子上的碰撞与交汇。 中国被称为“制扇王国”,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古时,扇子是一种礼仪工具,为彰显社会地位与特权而使用,因此成为了文人骚客施展才情与雅兴的笔墨场。扇起扇落,清风徐来,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技艺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。在西方,扇子同样具有悠久历史,3000年前,古希腊人、伊特鲁里亚人、罗马人均使用平扇,最初的用途同样是礼仪成分多过实用成分。随后,中国扇子作为一种东方文明在16世纪初开始传入欧洲,扇子成为欧洲宫廷和贵族乃至各阶层妇女的时尚配饰。 18~19世纪,广州的外销成扇风靡欧洲。本次展览中的广州外销成扇有象牙折扇、蕾丝银扇、金漆折扇、玳瑁折扇等,基本涵盖了广州外销成扇制作史上各个阶段和种类的典型。与此同时,相当一部分欧洲本土生产的扇子也采用了“中国风”装饰风格,以迎合市场对中国的好奇与想象。这个时期的欧洲扇子,扇面上既能看到中国花鸟鱼虫的传统图案,又有欧洲常见的田园题材……处处展现着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。 以下这几把扇子不容错过 据了解,为了筹备本次展览,陈家祠已准备两年时间。展览中除了展出该馆馆藏的广州外销扇47把以外,还与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(V&A Museum)、扇子博物馆(Fan Museum, Greenwich)及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(Fitzwilliam Museum)合作,展出26把欧洲扇子。这让市民群众可领略中西成扇的匠心技艺,感受到18~19世纪中西成扇的交汇、异同以及其中多姿多彩的变化轨迹。这些有历史、有故事的扇子,我们如何欣赏?陈家祠掌门人、馆长黄海妍有以下推荐: 精品1 彩绘皮纸面折扇 时间:约1720年 产地:欧洲绘制扇面,中国雕刻扇骨 收藏地: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 这把扇子完美地体现了中西交融——扇子的扇骨由中国制造,内里刻画了中国山水人物,出口至欧洲后绘制装裱了扇面。扇面正面取材自《圣经·旧约》中“大卫与亚比该”的故事。可见,当时中国不仅做工艺品外销,也做零部件外销,贸易体系已经相对完善。 精品2 彩绘羊皮纸面折扇 时间:约1780年 产地:法国绘制扇面,扇骨可能在中国制作 收藏地:英国扇子博物馆 这把“中国风”的扇子同为欧洲绘制扇面,中国雕刻扇骨。不过欧洲人绘制的扇面不再是传统的西方题材,而是进行了一次对于遥远东方的大胆想象。扇面上刻画细腻的花鸟、树木和昆虫为扇面增添了一抹神秘、幻想的异域色彩。最具特色的是,扇面人物以象牙贴面,蝴蝶、锦鸡等以真正羽毛贴制而成,甲虫背部贴以闪亮而有凹凸质感的矿石,花、石头、轿子等均贴有染色麦秆或亮片装饰,中央女子手中的扇及其伞顶的圆形贴着透明的云母,使得持扇之人可以在以扇掩面的同时透过这两个“窗口”向外张望。 精品3 杂骨纸面折扇 时间:清道光中期(约1830~1840年) 产地:中国广州 收藏地: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除了要看漂洋过海而来的精品,陈家祠馆藏成扇也不容错过。这把折扇很有特色,是一把“sample fan”,即样板扇,其扇骨由象牙、贝壳、银累丝烧珐琅及玳瑁等多种常见的外销扇用材质组成,有的为原色,有的染上鲜艳色彩。扇面为纸质,双面彩绘“满大人”图案,每面五十余人,共百余人。每个人物的衣服都是由丝绸裁剪成形后粘贴上去;头和手则是由描画过的细小象牙片粘贴而成。由此可见,当时广州成扇制作行业已经非常发达,通过样品为顾客展示,即时挑选,方便快捷。 陈家祠展讯 《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:18-19世纪的中西成扇》 展览时间:即日起至2018年4月1日 展览地点: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后东斋展厅、后东厢展厅 《瓷路相逢——清代外销瓷上的中国情调与西方艺术》 主讲人:曾玲玲(广州博物馆副馆长) 展览时间:2017年12月28日10:00~11:30 《清代广州对外贸易与外销画》 主讲人:江滢河(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) 展览时间:2017年12月29日10:00~11:30